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
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為進一步強化綠色科技創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面對信息化浪潮,要加強數字技術研發和應用,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以數字技術創新拓展生態環境治理路徑。數字技術居于科技創新前沿,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等特征,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數字技術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的廣泛運用,有助于準確識別、實時追蹤環境數據,為及時研判、科學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參考。當前,以數字技術創新驅動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議題。借助海量數據和強大算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手段,能夠有效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性、協同性、精準性,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例如,為推進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我國一些地方運用數理統計、數字模擬、基因算法、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智能手段,融合多維環境數據,著力構建從污染源排放到環境質量變化的完整數據鏈,為在環境污染防治中實現精準溯源和精準預測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在水環境治理方面,一些地方利用魚類多樣性智能監測系統,實現水下主要魚種的動態監測與識別。運用浮游植物智能鑒定系統,實現藻類的AI圖像識別與統計分析,顯著提高了浮游植物鑒定效率。實踐證明,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具有高度專業性、協同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生態環境治理裝上了高效監測、主動預警的“千里眼”“順風耳”,提供了科學分析、有效應對的“智慧腦”“靈巧手”,豐富和拓展了生態環境治理的路徑。
以數字化治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依靠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實現發展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一項重要任務在于以數字化促進綠色化,在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近年來,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通過以數字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我國生態環境智慧治理水平不斷提升。例如,在能源轉型升級方面,一些地方利用數字技術和智慧能源技術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推動數字化、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有機融合,發掘和培育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增長點。在工業園區建設方面,一些地方綜合運用工業物聯網、標識解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起集安監、環保、能源等多元化監管與應急聯控為一體的“工業環境大腦”,為建設資源友好、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工業園區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以數字化治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依然任重道遠,需要大力推進數字化與綠色化融合,著力降低全鏈條能源消耗,在生產效率和能源效能共同提升、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中,讓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更高、成色更足。
以數字化應用引領和推動綠色智慧生活方式養成。綠色發展既是生產方式的變革,也意味著生活方式的轉變。伴隨數字技術的發展,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家居等方面的數字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綠色智慧生活的行列中來。目前,一些地方在智慧社區建設中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積極拓展數字技術的應用服務場景,著力創新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方式,推動就業、健康、衛生、醫療等服務“指尖辦”“網上辦”“就近辦”,通過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高效聚合社區周邊生活服務資源,建設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務圈,更好滿足社區居民的多元化生活需求。此外,線上課堂、智慧醫療、智慧圖書館等數字技術的場景應用,在給社會生活帶來便利,滿足群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從技術層面強化了全社會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讓綠色發展的種子在人們心中落地生根,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ㄗ髡邽楸本┦辛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1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