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探討如何在統籌協調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1日 09 版)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十四五”時期如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如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如何在統籌協調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本版圍繞這些話題進行探討。
——編 者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郇慶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闡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基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念,強調人類必須下決心拋棄工業文明以來形成的輕視自然、支配自然、破壞自然的觀念,轉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利用上,需要自覺認識與遵循自然規律,既包括自然界物質運動與生態系統本身發展的規律,也包括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既努力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努力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建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進一步論述與闡發。在理念層面,強調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即承認自然界存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界限,為準確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夯實了理論基礎。在實踐層面,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與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同作為“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原則,闡明了當前和未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體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指明了方向。
深刻認識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時代價值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契合我國發展需要,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明確了前進方向,必將有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和全局高度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等一系列標志性、創新性、戰略性思想觀點,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要思想,內在要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議》提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實踐路徑。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議》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我們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回饋人類;人類對大自然過度開發利用甚至造成傷害,最終會招致自然無情的報復。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迫切需要用綠色倒逼升級,徹底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相匹配相適應,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相互促進,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質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本身就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斷推進,又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推動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建議》對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更為詳盡的戰略部署,提出更為明確的具體要求,把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作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在“十四五”時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重要抓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向著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砥礪前行。
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必須以貫徹落實《建議》為牽引,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十四五”時期,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與用途管控,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占用。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的綠色化改造,進一步加強清潔生產、環保產業、綠色技術的創新發展,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為綠色發展提供堅強法律和政策保障。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建議》提出持續改善環境質量,要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完成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等,并提出制定實行多項重要制度機制,如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等。這些制度舉措必將推動我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有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一個重要方面體現為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穩步提升。《建議》作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強化河湖長制,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加強黑土地保護,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貫徹落實這些重要決策部署,必將為全社會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資源的高效利用,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顯著標識。“十四五”時期,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重在通過行政管理手段的不斷完善和經濟政策工具的科學運用,按照《建議》決策部署,大力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提高海洋資源、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奮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相互促進。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