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免费无码国产永久入口,99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免费,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破除論文“SCI至上” 請把評價的“時針”調慢點

劉海明

2020年02月27日17:33  
 

不論是仰望星空的哲思,還是立足現實世界的科學探索,都需要時間證明其價值。重視論文,離不開對論文實際價值的客觀評價。

不久前,科技部下發通知,要求各項目承擔單位及其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中。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隨后,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兩部委對于SCI這項指標在學術界、科技界規范使用的最新要求,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論文評價是科研的風向標。風向標稍有變動,必然牽動眾多機構和科研人員的神經。對于前述通知,有叫好的,更多則是擔憂論文評價的“閘閥”一旦關閉了SCI這個“水龍頭”,將助長中文期刊論文的暗箱操作,“關系網”可能會在未來的論文評價中“水漲船高”。

廢除已有的規則容易,創建合理的新規卻相當困難,而如何落地展開新的操作也恰恰是建立論文評價新規則的前提。

新的論文評價規則構建,諾貝爾獎評選的做法有可借鑒之處,它評價的對象是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或許我們并不需要真如諾獎那么長的沉淀時間,這種“喜舊厭新”的規則,或許能很大程度避免誤判的可能。一項新的科研成果,只有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最終才能得到廣泛認可。相反,如果對剛出爐的論文成果直接獎勵、“加冕”,反而不容易促就科研的深度成果。科研機構和論文作者如果一味攀比數量和外觀,看重刊物的名氣和檔次,便會弱化其內在質量。現行的論文評價,便存在“唯刊物檔次是瞻”等問題。

改變論文的評價規則,還應著重看論文究竟對社會發展發揮了哪些作用。否則,無論如何變化的評價規則,可能依然是“血統論”的延續。這樣會加劇論文評價規則的偏頗,無法達到矯正目的。

為此,不妨將評價的“時針”調慢一點,新發表的論文至少經過三五年的時間沉淀,待可以評價其社會影響時,再放到評價的“天平”上稱量,而不是發表當年就進行獎勵,直接就可以用來評職稱,成為人才稱號評審的資本。這樣延后的評價,才是功利主義的克星。

論文評價,需要“道法自然”。遵循科研的規律,告別急功近利的“攤煎餅”做法,新出爐的論文不再“現攤現賣”,而是靜待沉淀,讓研究成果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來源:紅星新聞

(責編:尹深、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