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人日報》報道,近日,《中國青年發展報告NO.4——懸停城鄉間的蜂鳥》發布,其中顯示,近四成的快遞小哥表示“在過去一年中遭受過職業方面的歧視”,超過四成的快遞小哥認為工作的難點是“用戶不理解,投訴壓力大”,八成的快遞小哥表示遭遇過“客戶態度不好”的情況,七成的快遞小哥表示遭遇過“被客戶投訴”的情況。
投訴不僅是消費者立竿見影的維權利器,也是企業監督、提升快遞工作質效的重要手段。于是,一些消費者“甘之如飴”,動輒揮舞投訴的大棒。
七成快遞小哥都曾被投訴,比例不小,都是快遞小哥的錯嗎?丟件、少件、貨損、延誤……這些被投訴事項有些確實是快遞小哥工作態度問題導致的,也有些是天氣、交通等偶發原因所致,有些與快遞公司作業流程不規范、公司管理不嚴謹有關,有些則緣于與行業發展相配套的軟硬件機制不完善——有的單位和小區門禁森嚴且沒有快遞柜,導致快遞接收方式過于隨意……都怪到快遞小哥頭上,顯然不合適。
快遞小哥談投訴色變,怕的是公司不問青紅皂白扣分、罰款,更怕因此丟了工作,于是往往忍氣吞聲、自掏腰包私了,這也使得有些投訴來得更加猛烈了。
快遞小哥“被投訴噩夢”背后,暴露了快遞行業內部“以罰代管”的毛病,也牽出了快遞員群體如何被理解和尊重的話題。
近年來,國內快遞業高歌猛進,速度是有了,可規范齊了嗎?溫度又在哪兒?一頭是客戶,一頭是公司,快遞小哥何時才能告別恐懼和焦慮,不受“夾板氣”?
高效便捷的投訴當然應該有,但也要防止“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