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然而一些地方小升初依然通過校外培訓機構違規招考。近日,人民日報接到一些地方的中小學生家長反映,有的中學在小學升初中過程中,通過校外培訓機構組織考試選拔。學校的“掐尖”式招生,迫使小學生在四五年級就參加各種課外班,校外補課之風盛行。
前不久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要實行公民同招、電腦搖號入學。治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掐尖”招生,有現實必要性,但是,要讓治理起到真正減輕學生負擔、緩解家長焦慮的作用,必須處理好三大關系。
一是治理“掐尖”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的關系。在治理“掐尖”時,需要分析民辦學校為何“掐尖”?這有兩方面原因:其一,義務教育不均衡,包括公辦學校之間的不均衡,以及公辦與民辦學校之間的不均衡。其二,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讓基礎教育“競技化”。“掐尖”生源質量高,教師待遇高,吸引更優質的師資和生源,升學成績超過所有公辦校,這就成就了民辦學校的“掐尖”。
因此,在治理“掐尖”時,需要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否則,遏制了民辦招生時的“掐尖”,會導致學區房熱、學位房熱,以及培訓熱升溫。家長會為孩子進更好的公辦校購買學區房,購買不了學區房,就近入學的學校教育質量不高,家長就會給孩子報培訓班。也就是說,治理“掐尖”,限制招生是“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才是“根”和“里”。
二是治理“掐尖”與滿足受教育者差異化選擇權的關系。在發達國家,發展義務教育的戰略是公立(學校)不擇校,擇校到私立(學校)。私立學校滿足的是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因為不管公立學校如何自主辦學、多元辦學,都無法做到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需求,私立學校就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我國發展義務教育,也是采取這一戰略,但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的民辦學校招生帶動了更激烈的升學競爭。這看似是民辦學校的問題,但卻是教育生態的問題,而治理民辦學校“掐尖”,是把破壞教育生態的責任推給了民辦學校,而這一治理就會帶來一個根本問題,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權如何滿足?
治理基礎教育生態,關鍵在于依法治教和改革教育評價體系。依法治教,是要求對公辦學校、民辦學校以及校外培訓機構進行系統化治理,而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才能引導學校進行多元辦學,公辦和民辦各具特色。
三是治理“掐尖”與公辦民辦學校協調發展的關系。當前有一種說法是,隨著各級各類教育都進入普及化階段,民辦教育已經完成了使命,輿論場出現了各種說法,如民辦幼兒園退出歷史舞臺,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完全公辦等等,這是極不理性的。我國只是實現了教育的基本普及,而遠沒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普及,發展我國教育、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公民辦并舉。另外,民辦學校在促進學校競爭、給學生差異化選擇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離開了民辦學校的發展,我國很難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目標。
治理民辦學校“掐尖”,絕對不能變為“打壓”民辦學校。民辦學校也是我國整體教育的一部分,需要通過規范民辦學校招生、辦學,促進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協調發展,而不是“此消彼長”。在治理民辦學校“掐尖”時,必須尊重民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維護民辦學校舉辦者的合法權利,這也是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