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基礎教育需要真正為每個學生的人生發展打好基礎,不能灌輸給孩子功利的讀書觀,不能讓學生形成“不考試不升學不派晉升用場就不必讀書”的偏見。建立終身學習社會,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需要淡化讀書的功利價值,讓學生真正培養起讀書的興趣與樂趣。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PSCUS)”研究結果近日公布。對全國18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平均每天玩網絡游戲的時間約為2小時,22.95%的大學生基本每天都玩網絡游戲。游戲不只是男生的偏好,47.7%的女生表示玩網絡游戲,14%的女生基本每天都玩。按學校進行分類,高職院校學生玩游戲者近七成,普通本科高校玩游戲者超五成,雙一流高校玩游戲者超六成。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為84.87分鐘,比2017年增加4.44分鐘;2018年人均每天讀書時間為19.81分鐘,比2017年減少0.57分鐘,人均每天讀報時長為9.58分鐘,比2017年減少2.42分鐘,人均每天閱讀期刊時長為5.56分鐘,比2017年減少1.32分鐘;2018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與2017年基本持平。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生玩游戲的時間,大致是我國成人閱讀時間的6倍。大學生花這么長時間在網絡游戲中,已經超出了“適當樂于其中”的范疇,顯得頗不正常。提高我國大學生培養質量,需要引導大學生控制上網玩游戲的時間,培養大學生更廣泛的興趣。
大學生花這么多時間在網游之中,有多方面原因。有的大學生從小就是“宅男”“宅女”,除學習之外,休閑時間就用電子產品打發時間。以前由于學習任務重,玩游戲的時間被家長嚴格控制,到了大學,學習任務變得相對輕松,加之老師平時管得不嚴,不少學生就宅在宿舍玩游戲,甚至通宵達旦不能自拔。調查顯示,31.97%受訪大學生有熬夜玩游戲的經歷,其中3.52%經常熬夜,28.45%偶爾熬夜。
一些大學生進大學之后,缺乏進一步努力學習的動力,感到十分迷茫,這也是玩游戲多、讀書少的重要原因。而進大學后變得迷茫,又和基礎教育的升學導向有關——升學導向主要以考大學作為學習的終極目標,不少老師和家長還以“進大學之后就輕松了”“可以好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來激勵學生在中學時苦讀備考。因此,一些大學生考上大學后,也就徹底“放松”下來,有人以前幾乎不玩游戲,現在也天天玩游戲,仿佛要把之前的“損失”補回來。
此外,與以前中小學被老師、家長管著的學習生活不同,大學更強調學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規劃。然而不少大學生不具備充分的自主管理和自主規劃能力,不知道如何自主安排時間,如果周圍其他同學大多以打游戲度日,他們也就“隨大流”跟著玩游戲了。
針對大學生花太多時間玩游戲甚至沉迷網游的問題,我國大學也進行了治理,有的治理手段還很嚴厲,甚至引發了爭議。比如,禁止新生配個人電腦,學生宿舍晚上10點斷電斷網,對大學生采取高中管理方式統一早自修、晚自修,但效果有限。鑒于此,大學首先必須從嚴教育管理,讓大學生平時就不敢松懈。在發達國家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大多感慨讀大學特別忙、特別累,這是因為學校要求特別嚴。其次,要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培養本應該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培養的自主管理和自主規劃能力,鼓勵學生開展社團活動,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在大學發展多方面的興趣。
我國基礎教育需要真正為每個學生的人生發展打好基礎,不能灌輸給孩子功利的讀書觀,不能讓學生形成“不考試不升學不派晉升用場就不必讀書”的偏見。建立終身學習社會,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需要淡化讀書的功利價值,讓學生真正培養起讀書的興趣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