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春節日益臨近,今年央視春晚會有哪些新變化、新面孔、新氣象,成了觀眾關注的話題。盡管首次擔綱春晚總導演的馮小剛最近與網友互動時呼吁大家調低期待值,但“審美疲勞”的觀眾依然熱切期待馬年“馮氏”春晚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新意一:節儉辦春晚,不搞人海戰術
2014年的馬年春晚以“歡樂祥和迎新春,同心共圓中國夢”為主題,本著節儉辦晚會的原則,參演人數及場面鋪排都有所減少。節目由往年的近40個縮減至32個,而且也不是逢歌必舞,不搞人海戰術。二是縮減了舞臺表演區的面積和LED大屏幕的尺寸,利用一號廳現有的硬件基礎,借助國內先進技術手段和軟件應用呈現整臺春晚的藝術效果。
新意二:春晚年輕化,“男神”上陣讓“千萬少女不換臺”
另一方面,本次春晚少了很多老面孔,馮小剛稱這代表“翻篇”,為了讓春晚更年輕化,今年春晚出現了大量新人。此外,韓國“長腿歐巴”李敏鎬確認加盟馬年春晚,讓一眾粉絲激動不已,導演馮小剛為90后的“私人訂制”目的很簡單:以“男神”李敏鎬的魔力,可以在除夕夜當晚,讓萬千少女不換臺,緊緊鎖定春晚。此外,法國巨星蘇菲·瑪索也讓人期待。[詳細]
新意三:節目形式豐富,側躺劇、腹語表演讓人耳目一新
馬年春晚節目類型多種多樣,一是側躺劇,這是以前春晚從未出現過的藝術形式。二是獨特的腹語表演。三是將武術與書法相結合,使之更具中國特色。四是大鼓、快板、評彈等曲藝形式的聯唱,頗有草根意味。五是匈牙利影子舞團,逼真巧妙。六是楊麗萍的徒弟小彩旗從晚會開始直至零點鐘聲敲響,一直在舞臺的一側上演連續4個小時不間斷的旋轉動作,象征著時鐘在不停地運轉。[詳細]
語言類節目太少與歌舞節目不接地氣遭吐槽
春晚語言類節目在沒有趙本山、宋丹丹、黃宏、鞏漢林等老牌笑星的情況下,已經讓期待值下降。沒想到,今年的馮氏春晚5個語言類節目創下歷史最少的紀錄,恐怕難以滿足觀眾的胃口。記者在彩排現場也詢問了幾位觀眾的看法,有人表示整體上看這些歌舞節目不太接地氣,也缺乏新鮮感。比如大張偉的《倍兒爽》,完全是流行舞曲填上了喜慶的歌詞。[詳細]
馮小剛曾借用白巖松的一句話說,“有人罵春晚不是新聞,有人夸春晚才是新聞。”坦言自己已經做好了被罵的準備。一年又一年,數以億計的觀眾熱議春晚,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含著一種積極的期待,期待這個帶有濃厚儀式感的節目越來越精彩。
每逢春晚必“吐槽”
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譽滿天下謗滿天下。觀眾為何要“罵”春晚?不外乎這樣幾個理由:一是眾口難調。一家幾口人吃飯都很難人人滿意,而央視春晚要讓中國十幾億人都滿意是絕對不現實的;二是愛之深,責之切。因為大伙對春晚的標準要求特高,期望值特大,所以,節目稍有瑕疵,就會引起一片非議;三是春晚確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譬如老面孔太多,新人偏少,接地氣不夠,反映基層人民生活的節目不足,創新不夠等。[詳細]
觀眾期望一臺能“跟著感覺走”的春晚
春晚的特殊地位和它被賦予的特殊使命,實質上是壓在這檔節目身上的兩座大山。人們期待深化改革的春風能給春晚“減壓”。春晚舉足輕重的地位無可爭辯,如果通過改革能讓春晚的各環節少一些條條框框,多一些對藝術規律和觀眾需求的尊重,春晚導演、演員的才華和創造力,勢必能更好地激發出來,從而呈現出一臺能跟著觀眾感覺走的春晚。[詳細]
春晚要從“吐槽”中聽懂期許
沒人議論沒有吐槽沒人反對,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吐槽”春晚證明還有人看春晚,證明公眾對春晚還有期許。如果連一聲罵都聽不到了,春晚恐怕也就真的成了一場“奢華的游戲”,只剩下自娛自樂、自我陶醉。表面看是“罵春晚”,實質上卻是對春晚的一種期許。而最重要的,就是勇于、善于從“罵春晚”中聽懂民眾期許。[詳細]
“春晚”是現在的名詞,古代雖然沒有這樣的叫法,但類似的文藝活動在春節期間卻從來都沒有缺席。在除夕那一天,由各行商賈抬著彩樓,吹吹打打,來到布政使司大堂前,舉行大型文藝匯演,名曰“演春”。從古到今,從“演春”到“春晚”都是中國人的一道精神大餐。
曾經,春晚是引得萬人空巷的文化盛宴
春晚,看還是不看?這是一個問題。當年,文化產品相對貧乏時,春晚也如同一桌文化的年夜飯,匯聚了很多平時難得一見的文化大餐,引得萬人空巷,家家戶戶都守在電視機前,在一年又一年的《難忘今宵》里流連忘返。而現在文化產品隨時可以網上免費消費或是預定快遞上門,日常的文化生活也日益繁榮、繽紛,春晚更多的是文化迎新圓夢的象征意義。[詳細]
現在,春晚成了年夜飯“背景音樂”
縱使仗著中國人有在家守歲的習俗,近年來央視春晚的收視率和口碑卻表現平平。遙想當年,1998年的春晚收視率是61.8%,去年春晚收視率只有31.17%。雖然今年請來了馮小剛擔任導演,但網友的期待度仍然不是很高。春晚還是那個春晚,滋味卻仿佛不如從前。越來越多的人不看春晚了,選擇上網,打牌等方式度過大年夜,于是,央視春晚變成了大年夜家人團聚時的背景音,很多人只是圖個熱鬧,看個習慣罷了。
多一份寬容,春晚到底該關注啥?
可以說春晚形式上是一臺晚會,而實質上卻承載著一份人文關懷,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這也是人們如此“關注”春晚的情理所在。春晚的發展變化伴隨著春晚改革的進行,從開門辦春晚甚至“拆門辦春晚”,越來越多的草根登上春晚,使原本發端于大眾文化的春晚在經歷了“小眾化變異”之后又逐漸回歸百姓生活。[詳細]
春晚的意義在于陪伴和團圓,想說再見不容易
“團圓”是春節永恒的主題。大家忙著買年貨、忙著回家、忙著走親訪友,一個個臉上掛著喜悅的笑容。到了除夕之夜,全家人一起貼好對聯,圍坐在一起吃著豐盛的團圓飯,聊聊天、一起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其樂融融。這樣的過年氣氛讓人感到溫暖和溫馨。很難想象,有朝一日中央電視臺會停辦春晚,可能也沒有人敢下這個“殺手”。理由很簡單也很神圣,“全國人民都不答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