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觀察: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5日 第 09 版)
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強大制度保障(人民觀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
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
國泰民安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在國家安全方面提出“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的改革目標。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圍繞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強大制度保障。
以更高水平平安中國保障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的生命線。”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順應了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現實需要。
維護國家安全、贏得偉大斗爭的題中之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行偉大斗爭,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歷史反復證明,以斗爭求安全則安全存,以軟弱退讓求安全則安全亡。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我們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問題的復雜程度、艱巨程度明顯加大,國家安全工作的整體性、全域性、系統性更加突出。要加強頂層設計,以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為引領,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國家安全體系各方面建設有機銜接、聯動集成,形成體系性合力和戰斗力,從而始終掌握國家安全工作主動權,領導人民贏得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
守住安全發展底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守住安全發展底線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條件,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保障。人類現代化進程表明,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沒有發展的安全是短暫的、不可持續的,沒有安全的發展是脆弱的、不穩定的。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要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必須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以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要義之一,堅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重要特征。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對平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必須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以更優的平安“供給”解決好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全方位提升守護人民群眾平安、保障人民群眾權益的層次和水平,讓更高水平平安中國以人民群眾可見、可觸、可感的方式實現。
新時代國家安全實踐為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奠定堅實基礎
新時代,平安中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為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平安已成為中國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
推進理論創新,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的能力全面增強。沒有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就沒有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強盛。習近平總書記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和當代中國安全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戰略文化結合起來,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百年奮斗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掌握主動地位,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能力全面增強。黨的領導是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根本保證。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完善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成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堅定不移貫徹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負責制,頒布《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安全工作條例》《黨委(黨組)國家安全責任制規定》,從制度上強化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推動國家安全工作實現從分散到集中、遲緩到高效、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變革。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能力全面增強,使我們牢牢掌握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歷史主動、戰略主動、全局主動。
形成科學部署,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推進各領域安全的能力全面增強。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國家安全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既善于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以發展促安全、以安全保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堅持統籌推進各領域安全,完善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和重要專項協調指揮體系,實現基礎領域、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國家安全協同治理和共同鞏固,推動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不斷增強。各項科學部署全面落實,推動國家安全工作整體效能全面提升,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底氣更足、信心更足、成色更足。
始終居安思危,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能力全面增強。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有效防范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風險。我們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組織開展涉港、涉臺、涉疆、涉藏、涉海等斗爭,有力回擊外部打壓遏制;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戰勝洪水、超強臺風等自然災害侵擾;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有效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加強源頭治理,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加強風險隱患排查,避免風險傳導、疊加、演變、升級;等等。我們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平安中國建設邁向更高水平,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必須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當前,與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迫切需要相比,我國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國家安全防護體系聯動協調還有短板,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等涉外國家安全工作還有不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明確了各項重點改革任務。我們要突出實戰實用鮮明導向,堅持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匯聚強大系統合力。要立足新形勢新要求,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積極推進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數據安全等重要領域國家安全立法,提升國家安全工作法治化水平。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優化國家安全戰略指導方針、目標、中長期規劃,切實發揮國家安全戰略的指引作用。完善國家安全政策體系和重點領域政策舉措,確保政策落地見效。完善國家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做到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創新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高運用科技手段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
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關鍵是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要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完善應急預案,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強化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安全監管,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提升生物安全風險早期識別和預警能力。加強網絡安全體制建設,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將安全監管貫穿到人工智能設計研發、部署應用和評估維護全過程,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筑牢社會穩定根基。社會治理體系科學合理,國家安全工作才能事半功倍。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形成問題聯治、風險聯控、平安聯創的局面,確保社會既充滿生機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善于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依法及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整合市域資源力量,完善市域社會治理的組織架構和組織方式。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對動態環境下社會治安的控制力,把握社會治安工作主動權。
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加強涉外國家安全機制建設是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主動塑造有利外部環境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健全周邊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同周邊國家在網絡、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安全合作。強化海外利益和投資風險預警、防控、保護體制機制,加強對涉外法律風險、社會安全風險等評估,增強中國公民、法人的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充實法律“工具箱”,提升涉外法律斗爭能力。完善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積極踐行全球安全倡議,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全球安全治理體系改革、破解人類安全困境提供中國方案。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觀察者說)
吳曉林
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人的樸素追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其中之一就是“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這順應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平安越來越高的需求。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牽涉更廣、難度更大、挑戰更多、擔子更重,也更具現實意義。其中,社會治理一頭連著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冷暖,是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關鍵一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作為“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重要內容,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正確方向。我們要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是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當今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隨著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我國社會面臨的安全風險和挑戰層出不窮,各種風險挑戰的聯動效應更加明顯。同時,全面深化改革越向縱深推進,觸及的利益矛盾越復雜尖銳,遇到的干擾就越多、阻力就越大,必定也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更加需要社會治理在體制機制和手段上不斷創新。此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希望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這都要求我們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從而更好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安全問題,更加有效地維護社會安定、保障人民安寧,為高質量發展創造安全穩定、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建設平安中國,對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作出頂層設計,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強調善于運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態度、專業的方法、精細的標準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有力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不斷推動平安中國建設邁向更高水平。例如,我們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統籌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中央層面設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省、市、縣三級逐步建立健全相應的協調機制。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加強社會治理創新,“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接訴即辦”等基層管理機制經驗不斷推廣,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更加健全,村(居)民小組自治、樓宇自治、小區自治等“微自治”探索不斷推進,“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建設蓬勃開展,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我國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讓人民群眾切實享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新征程上,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必須在深化對社會運行規律和治理規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把握好關鍵著力點。要更好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黨建引領對于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豐富手段載體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但黨建引領不等于“黨建包辦”,不能事事處處全靠黨員、僅靠黨員,否則就無法廣泛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正確認識黨建“引”和“領”的作用,既通過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來帶動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又認真傾聽群眾意見,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要更好地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這既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的重要目標,也是重要方法。當前,在黨組織領導和黨員示范帶動下,大量社會組織活躍在各個領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在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應進一步健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完善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機制,加強社會組織規范管理,擴大社會組織有序參與。要把現代科技作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的重要抓手。近年來,許多地方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運用于社會治理,以治理手段創新驅動治理機制創新,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我們要用好現代科技特別是新一代數字技術,促進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治理,加強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切實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實現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不斷增強社會治理的整體性和協同性,讓政府決策更加科學化,讓社會治理更具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安全需求。
(作者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筑牢安全底板 守牢安全底線
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
范維澄 許 歡
當前,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各類災害事故時有發生,一些重大安全風險依然存在,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必須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就“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固本之策,是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們要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線,以高效的應急管理守護人民平安。
完善應急指揮機制。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要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大安全是指國家安全是全面、系統的安全,是共同、整體的安全,涵蓋政治、軍事、國土、經濟、金融、文化、社會、科技等諸多領域,突破了傳統的國家安全觀,并將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大應急是適應大安全理念的應急管理,意味著在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安全風險、統籌各方力量資源,增強應急管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必須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確保統一組織、指揮、協調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要明確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和相關單位職責,完善調度指揮、會商研判、業務保障等設施設備和系統,加強信息共享,加強聯合演練,實現跨層級、跨部門聯動協同,確保上下貫通、一體應對,切實提高應急指揮機制的協調性和執行力。
提升基層安全韌性。應急管理面對多樣的、不確定的突發事件,必須具備靈活的處置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以適應突發事件的動態變化。基層是應對突發事件的第一線,是應急管理的最前沿,是各類災害事故的“第一響應者”。在需要靈活處理緊急情況時,基層往往具有信息、時間等多方面優勢。尤其是在重大突發事件中,基層的響應速度和處置能力直接影響應急管理的整體效能。因此,增強應急管理對突發事件的適應性,關鍵是要夯基礎、強基層,提升基層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安全韌性。要擴大基層在應急處置過程中的自主權、決策權,確保基層能夠根據現場具體情況快速反應。要配齊配強應急救援力量,優化隊伍布局,構建“綜合+專業+社會”基層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推動力量下沉、保障下傾。要強化物資保障,在基層重點區域儲備必要應急物資,提升應急物資管理水平,確保應急資源充足迅速投送,不斷增強基層面對突發事件的承受、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
增強科技創新賦能。現代社會中的突發事件通常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具有跨區域、跨領域等特點。比如,地震、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可能會導致特定地域生產停頓、交通擁堵、通信中斷、醫療資源超載等問題,其負面影響還會蔓延到鄰近地區,其中可能還伴隨著火災、疫情等具有不確定性的其他災害事故。在面對這種復雜性、不確定性以及時間壓力時,必須更加高效、準確、全面地獲取和處理相關信息,才能作出科學、精準、及時的應急管理決策,保障多地區、多部門協同應對突發事件。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要順應科技發展趨勢,讓科技創新賦能應急管理。比如,依靠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進一步完善風險監測手段,推進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深度融合,提高預警精準度,實現從人防、技防向智防的提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能化決策支持系統,通過分析處理實時數據、歷史案例和專家建議,輔助決策者在復雜形勢下作出更優更快決策;等等。
推動社會廣泛參與。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離不開全社會的廣泛參與。要加強公共安全教育,弘揚安全文化,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鼓勵群眾發現報告風險隱患,并按照規定對其給予獎勵,筑起人人懂安全、時時為安全、事事保安全、處處要安全的思想防線,做實隱患排查治理。推動社會應急力量建設,發揮有關部門、群團組織以及志愿服務組織等作用,發揮屬地企業專職救援力量、微型消防站以及民兵、預備役人員、物業管理人員、保安員、醫務人員等作用。鼓勵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家庭等各方力量儲備必要應急物資,形成充足的社會應急儲備,確保關鍵時刻應急物資能夠“調得出、用得上”。在基層加強以先期處置、轉移避險、自救互救等為重點內容的綜合演練,以及應對本地區多發災害事故的專項演練,切實提高群眾自救和互救能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應急管理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分別為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