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之脊”何以綻放時代光彩(人民時評)
持續(xù)加大保護力度、做好保護傳承利用的大文章,才能讓北京中軸線進一步煥發(fā)時代新韻
一條中軸線,全長7.8公里,縱貫北京老城南北,連通歷史與未來、傳統(tǒng)與現代。前不久,“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五十九項世界遺產。堪稱“古都之脊”的北京中軸線及其承載的文化歷史,再次吸引國內外關注目光。
中,是建筑形制。《呂氏春秋·慎勢》記載:“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中國古代都城營建,從選址到布局都講究“中”。北京中軸線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經過不斷演進發(fā)展,呈現了對稱布局的理想都城規(guī)劃范式。至今,這條軸線仍統(tǒng)領著城市的發(fā)展,彰顯著中國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中,是禮儀秩序。北起鐘鼓樓,南到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布局于兩側,北京中軸線的建筑和景觀展現出中國傳統(tǒng)都城對禮儀和秩序的尊重。如今,北京中軸線上的宮苑建筑和禮儀祭祀建筑,已轉變?yōu)閷婇_放的公園或博物館。升旗儀式、閱兵典禮、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等,傳承了國家禮儀文化。“以中為尊”,在古今交融中,相關禮儀、秩序不斷賡續(xù)傳承。
中,是價值精神。北京中軸線不僅為中華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追求提供了特殊的物質見證,其中蘊藏的“天人合一”理念,也體現出中國人對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認識和思考。可以說,北京中軸線超越了7.8公里的物理尺度,不斷展示著中國傳統(tǒng)世界觀、價值觀,注解著中國人的宇宙觀、哲學觀,拓展著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展現了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明資源。”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映照著新時代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歷史性成就,中華大地上的豐富文化遺產綻放出時代光彩。以此為新起點,持續(xù)加大保護力度、做好保護傳承利用的大文章,才能讓北京中軸線進一步煥發(fā)時代新韻,更好傳承歷史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應持續(xù)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模式,從法規(guī)體系、管理體系、保護措施、價值傳播、資金保障、公眾參與等方面,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妥善處理好遺產保護與城市發(fā)展的辯證關系。同時,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區(qū)居民、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的價值闡釋、活化利用,并通過建立展示體系、舉辦專題展覽、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舉辦公眾大賽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中。與時俱進構建更完善的保護、展示機制,有助于實現《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中“遺產保護共治、成果共享”的愿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推出一系列創(chuàng)新舉措,有力推動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敦煌研究院運用物聯網、無線傳感器等技術對洞窟進行實時監(jiān)測,為開展預防性保護提供數據支撐;新通航的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讓古運河卸下了高頻率通航的擔子,也助力實現了貨暢其流……放眼全國,推動保護和利用相得益彰,讓古老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呈現更加奪目的光彩,必能更好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9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