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免费无码国产永久入口,99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免费,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分類施策 下足繡花功夫(現場評論·文化中國行)

——古建筑老街區煥新彩②

姚雪青
2024年06月05日06: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既要尊重城市歷史,又要具備長遠眼光,找到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

  

  千年古運河在江蘇無錫穿城而過,留下“一河兩街”的傳統格局和眾多運河遺存。徜徉在古運河之畔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記者發現,圍繞文物古建的活化利用,一墻之隔,做法不同,風采各異。

  一邊是建在明清時期窯前屋基礎上的窯群遺址博物館。館內陳設著大窯路窯群遺址,保存完整的古窯以及實物等,展示了古窯文化。在這里,每年參觀人次超300萬。

  一邊是一間由傳統民居改造的“古窯餐廳”,節假日往往一座難求。

  為什么要這樣規劃?街區運營管理方揭開謎底:如果將文物古建都建成博物館,資金壓力大、效應單一;如果都推向市場,又會過度商業化、破壞街區風貌。這個街區采取分級分類活化利用的方式——對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公益性展示和文化傳承為主;對于傳統居民區,引入產業、發展商業,帶動整個街區可持續發展。互相“引流”與“借勢”,促進了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歷史街區承載著城市文化,刻印著獨特記憶。保護好、利用好,讓其活態融入城市發展,方能為地方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滋養。因此,做好歷史街區的活化利用與保護修繕,既要尊重城市歷史,又要具備長遠眼光,找到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

  注重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分級分類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智慧。這既有助于展現特色,避免落入“千街一面、千店一面”的俗套,又能為古建筑、老街區注入新活力。立足不同的文物古建點位,堅持從實際出發,順勢而為,有針對性地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推動歷史街區呈現獨特風貌、涌動旺盛生機。

  強化精準思維,下足繡花功夫。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分級分類有著精細化的操作。位于鈕家巷3號的潘世恩故居,同一組文物建筑中融合了不同使用功能的規劃與定位:主體建筑的門廳、大廳、書房等公共區域,建成“蘇州狀元博物館”,展示狀元文化;其他一側的房間、客房等,變為收取門票的小劇場,引入咖啡屋、餐廳等業態。如此,既能對重點文物進行原真性保護和充分展示,也能基于建筑內部不同的空間特點開展適度經營,還能讓參觀者更好了解文物的原有功能與現代價值。在這樣的實踐中,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同頻共振。

  吸納社會力量,為活化利用注入“活水”。2023年6月開始,蘇州姑蘇區推出“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邀請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比如,中張家巷29號是傳統民居,修繕后租給一家公司。辦公人員相對固定、有限,有利于減少古建筑的踩踏破損等風險。古建老宅的這種“打開方式”,實現了古城保護更新與企業發展的雙贏。實踐表明,應加強探索創新,穩步適度地引入更多參與主體,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并不矛盾,也不能偏廢。與時俱進、精益求精,激活古建筑、老街區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更好把文物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將更好賡續歷史文脈,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為本報江蘇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5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