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養老服務筑牢法治之基(人民時評)
更好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強化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可操作性
讓每一位老年人老有所養,既是家事,也是國事。近年來,為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多地積極展開養老服務專門立法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多個省區市針對養老服務出臺法規,就人才培養、設施建設、服務內容、監督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為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繪制“路線圖”,劃出“硬杠杠”。
“法者,治之端也。”我國養老事業不斷取得新成績,與法治護航密不可分。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印發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制定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強化養老服務法治保障,初步確立了以法律為綱領、國務院政策文件為基礎、部門專項政策和標準為支撐的養老服務制度體系。當前,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建設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的養老服務體系的緊迫性日益凸顯,必須更好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強化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為養老服務筑牢法治之基。
經濟社會發展步伐行進到哪里,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需求在哪里,立法工作就應跟進到哪里。針對服務機構用地難,《江西省養老服務條例》明確將具備條件的閑置辦公用房、廠房等改造建設為養老服務設施;針對農村養老服務相對滯后,《河南省養老服務條例》提出建立城市與農村養老服務對口支援和合作機制;針對養老護理人才缺口,《海南省養老服務條例》支持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設老年服務和管理相關專業或者課程……相關立法聚焦養老服務發展瓶頸,提出有針對性的舉措,受到群眾好評。由此可見,養老立法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破解養老服務供給不足、質量不高、市場發育不健全等問題,不斷增強立法實效。
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是堅持法治為民的重要體現。讓銀發族安享晚年,需要發展多樣化養老服務。從明確老年人住院治療期間子女享受陪護假,到支持開展社區鄰里服務等互助性養老服務,再到探索機構養老床位和醫療床位按需規范轉換,各地將實踐探索融入本地法規制度,搭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將適合的服務送到老年人身邊。著眼養老服務全方位各環節,將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律規范,推動老齡事業與產業、基本公共服務與多樣化服務協調發展,養老服務體系就能更加健全高效。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截至去年底,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8億。加快發展養老產業,加大養老服務供給,提升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應對不斷增大的養老壓力。而養老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法治護航。一方面,要通過立法為養老服務設定標準,為從業者提供法治支持,明確各方權利義務。另一方面,要劃定底線紅線,明確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和處罰措施,讓養老服務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加快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才能為老年人營造更加友好的社會環境。
法治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今年9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公布,養老服務法位列其中。不斷推出的養老服務地方立法,為國家層面立法奠定了堅實基礎。加快養老服務立法,健全法規、政策、標準相銜接的養老服務法治體系,必能為老年人幸福生活提供有力護航。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7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