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人民觀點)
——身邊變化看生態⑥
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就是要觸及靈魂深處,促進每個人從意識到行為的深刻轉變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乘以14億多人口這個基數,就能迸發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偉力
每一個綠色奇跡的背后,都刻印著無數普通人的奮斗堅守。
“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過去寸草不生,狂沙肆虐、侵蝕村莊農田。上世紀80年代初,當地6位老漢不甘家園被沙漠吞噬,主動挺進沙海,誓用白發換綠洲,并立下“一代一代干下去”的綠色承諾。
40多年來,三代人信守諾言,扎根沙漠、治沙造林,昔日漫漫黃沙如今林草郁郁蔥蔥,創造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奇跡。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八步沙林場,指出“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強調“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這是對“六老漢”英雄事跡的高度贊揚,也是對共建美好家園和美麗中國的深情號召。
同呼吸、共奮斗,每個人都是美麗中國畫卷的書寫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11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為建設美麗中國出一份力,也推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號召大家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指出“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求“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強調“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一起來為祖國大地綠起來、美起來盡一份力量”……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越來越多人行動起來,為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共同推動美麗中國不斷舒展新畫卷。
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就是要觸及靈魂深處,促進每個人從意識到行為的深刻轉變。這樣的變化,真實可感。經過精心呵護,神州大地“氣質”趨好,“顏值”變靚。這背后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是“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新時代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范圍之廣前所未有。10年累計超過55億人次義務植樹216.86億株(含折算),在廣袤祖國大地上種下片片綠色;全國環境保護類志愿服務項目超過130萬個,越來越多普通人成為“民間河長”“生態衛士”“環保守夜人”;“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漸成風尚……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行為方式受到更多中國人的推崇,為守護綠水青山匯聚起澎湃力量。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都應該是參與者。在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黨員帶頭、群眾自發,全民都參與到保護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行動中來。從“樹保姆”到護林員,從河長到路長,林有人護、水有人管,既增強了群眾的生態獲得感,也激發了每個人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使命感。在當地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靖安不僅在生態建設上大有收獲,在經濟發展上也后勁十足,以綠水青山撬動了“美麗經濟”。實踐告訴我們,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植樹樹成林,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從少廢一張紙、少耗一度電、珍惜每一滴水、節約每一粒糧食做起,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久久為功,聚沙成塔,就能讓各盡所能的小行動帶來扮靚美麗中國的大效應。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也需要探索更多激勵個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式和途徑。近年來,不少地方推出個人碳賬戶,幫助普通人算清“碳賬”,綠色騎行、駕駛新能源汽車、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折算成“減排量”,并獲得相應的綠色積分激勵,為公眾參與減污降碳提供重要抓手。從個人碳賬戶助力綠色新生活,到“云端”植樹、“碼上盡責”等讓“隨愿、隨處、隨時植樹”變成現實,再到各類環保平臺匯聚更多生態環境守護者,我們期待有更多創新探索,為社會各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便利,增強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認同感,激勵更多人為環境保護出一份力、盡一份責。
每個人的一小步,匯聚成邁向美麗中國的一大步。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乘以14億多人口這個基數,就能迸發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偉力。讓我們共同努力,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為了山川更綠,為了家園更美。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6日 05 版)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