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觀察:展望未來五年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1日 第 09 版)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本報從今天起推出系列觀察版,對此進行解讀闡釋。本期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這一目標刊發3篇文章,展望未來五年我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的發展。
——編 者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人民觀察)
張東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是在科學研判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條件和階段,全面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基礎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審時度勢作出的具有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性意義的重大判斷。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排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提出“四個必須”重要要求。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其歷史邏輯、科學內涵、重大意義、實踐要求,撲下身子真抓實干,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持續提高,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沒有高質量發展,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代十年的偉大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才能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必須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這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
以高質量發展把握戰略主動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高質量發展應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經濟貿易形勢日趨復雜,同時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明顯上升,多邊貿易體制遭受沖擊,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我們只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才能處變不驚、從容應對,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安定。
以高質量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如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等。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問題,同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必將在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有力有序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以高質量發展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同時,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我國發展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此外,一些西方國家近年來對我國科技發展進行無理打壓,阻礙正常的國際交流合作,限制對我國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著力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才能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以高質量發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和穩定,把住了發展大勢。現在,我國經濟金融領域風險總體可控,發展的安全性不斷增強。同時,在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等因素綜合影響下,我國金融發展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同時著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金融監管,就能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以高質量發展開創未來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一定能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和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和不同區域之間騰挪與錯位發展空間,經濟發展具有規模經濟優勢、創新發展優勢和抗沖擊能力強優勢。展望未來,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擴大內需作為雙循環的戰略支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不斷提高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水平;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將不斷取得新進展。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支撐,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展望未來,著力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培養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和比較優勢的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將形成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物質技術基礎。
建設制造強國。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展望未來,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提高我國產品和產業的復雜程度和全球競爭力,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展望未來,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整合;加強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有利于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利用數字經濟將交易服務轉移到虛擬空間,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推動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進入生產函數,利用數字技術促進企業采取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等,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推動綠色發展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展望未來,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將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將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實現高質量發展更要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進一步提升我國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展望未來,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我國將加快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貿易強國建設將邁出更加堅定的步伐。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觀察者說)
費洪平 賈若祥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其中包括“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為扎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正在進入快車道,必將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以現代先進技術廣泛運用為基礎、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為引領、以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為方向、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以滿足消費需求為目的的新型產業體系,是現代生產力的基本載體。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從廣義上講,就是要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堅持新發展理念,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堅持自立自強、開放合作,構建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最大規模高質量產業體系,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從狹義上講,就是要推動整個產業體系進行現代化轉型升級,既包括大力培育發展體現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也包括用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對傳統產業進行現代化改造,在技術水平、生產效率、結構布局、質量效益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我國把握發展新機遇、有效應對新挑戰,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與傳統產業體系相比,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結構優化、技術先進、高效協同、綠色低碳、自主可控、競爭力強等諸多特征。從結構優化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將通過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在整個產業體系中的比重,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從技術先進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將通過廣泛應用以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為主要特征的新科技和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標志性前沿性創新技術,在關鍵領域加快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從高效協同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將通過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從綠色低碳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將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融入全過程和各環節,深入推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升級,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節能低碳、清潔環保的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從自主可控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將通過在重要領域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攻克“卡脖子”技術,提高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在面對外部風險挑戰時形成較強韌性和抗沖擊能力。從國際競爭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將促進我國產業整體邁上國際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形成較強的價值創造能力,提高供給質量、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從而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項復雜艱巨的長期性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抓住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核心問題,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推進。
整合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掌握更多“殺手锏”技術,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做優做強產業鏈供應鏈。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制造業和服務業等相結合,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產業體系完備優勢,夯實產業基礎能力,加快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更穩定暢通的產業鏈供應鏈,提升我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穩步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完善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價格、財稅、金融等政策,加快規劃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
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加快實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走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
黃茂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作為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
有效應對國際科技競爭挑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在尋求技術突圍,力求搶占全球創新版圖的一席之地。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加強基礎研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我們就能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維護我國科技安全利益,積累和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中搶占制高點。
助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既有利于我國加速產業結構升級與創新成果轉化,暢通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推動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實現均衡,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又有利于打破國際創新要素流動壁壘,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向我國流動,提升中國制造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持續擴大我國對外貿易規模,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較突出,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與此同時,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急劇變化,不確定難預料因素顯著增多,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意味著不斷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鍛造長板,搞出更多獨門絕技,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完成的。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堅持系統部署、統籌推進,加快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在重大科技創新中的組織者作用;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加快形成與科技自立自強相匹配的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二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建立國家實驗室、研究型大學、一流科研院所、創新型領軍企業等共同參與的高效協同創新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布局建設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完善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是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四是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與世界各國開展多層次、廣領域的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吸納全球先進技術要素,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作者為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制圖: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1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