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湖南省13家企業、36名個人因行賄等問題,被湖南有關部門列入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第一批失信行為“黑名單”。一年內,有關企業和個人將受到限制從事招投標活動、取消享受財政補貼資格、強化稅收監控管理等聯合懲戒。這被外界解讀為地方版“行賄人黑名單”。
行賄與受賄,屬于“狼狽為奸”。行賄者為謀求權力關照、壟斷利益等,給受賄者不菲“好處”;受賄者干著權力尋租勾當,不僅給行賄者“超常待遇”,而且可能以犧牲質量安全、公共利益為代價。權錢交易后果惡劣,嚴重影響正常市場秩序和政商關系,群眾深惡痛絕,防范打擊必須亮劍。
但也要看到,以往一些地方執法機關為了盡快破案,對行賄人片面采取“坦白從寬”,忽視必要的刑事處罰。比如:有一線辦案人員說,“查處10起賄賂案件,只有2起是行賄案”。懲戒不到位,一些行賄人難以產生敬畏,法治的嚴肅性也受到影響。
2012年,“國家級行賄人黑名單”正式亮相——全國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實現全國聯網,為各地執法機關進一步探索和建立行賄懲戒機制指明方向。然而,該系統也存在局限性——某些行賄人另起爐灶,系統無法關聯識別,導致金蟬脫殼、故伎重施。某些地方部門協作不力,數據壁壘、信息孤島現象還是可能存在。更值得注意的是,監察體制改革實施,反貪部門從檢察院轉隸到紀委部門,一些地方檢察院表示不清楚該系統的運行情況,地方紀委則說該系統并未隨機構改革轉到本部門……簡言之,全國性的“行賄黑名單”轉移、擴容、升級工作亟待完善。而且,單純查詢遠遠不夠,配套懲戒及誠信體系更需發揮效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對待行賄和受賄犯罪,執法機關不能顧此失彼,必須通過切實的司法實踐和判決,打破一些行賄人的“無所謂”和僥幸心理,以儆效尤。這也是嚴打受賄犯罪、維護清朗的權力生態、捍衛法治紅線的必然選擇。
此外,推進全國性的“行賄人黑名單”落地,也需要制度性的統籌安排。大數據和云計算應當被運用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依托智能關聯分析,防止行賄人“借殼復活”。讓行賄企業在市場準入、貸款、信用評級等方面受限,才能彰顯誠信守法的有形價值。
讓公眾明白光明的可親,主動擁抱陽光與未來,唾棄無恥的厚黑,警惕上黑榜的惡果,才是“黑名單”的真正價值。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 。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只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