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100多天后,武漢市武昌醫院楊園街社區第二衛生服務中心主管護師、中醫科護士長沈蓓未被認定工傷。武漢市人社局表示,由于不符合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上突發疾病或在48小時內搶救無效死亡,沈蓓的情況無法認定為工傷。(7月27日《工人日報》)
抗疫護士沈蓓工傷認定難的遭遇并非孤例。今年3月,湖北仙桃市三伏潭鎮衛生院的醫生劉文雄,因一直處于高強度連軸轉的工作狀態而在家中猝死,當地人社部門以未在規定的工作時間與地點死亡,對其作出不予認定工傷的決定,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后,人社部門才糾正了這一認定。
現實中時有發生的工傷認定難,讓勞動者對如何順利通過工傷認定維護自身權益有了更多憂慮。根據《工傷保險條例》關于工傷認定的標準體系,工傷認定須符合“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兩個基本條件;如果勞動者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內突發疾病死亡,工傷認定還須符合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條件,即符合“48小時工傷”的認定條款。
實事求是地講,法律對工傷認定設置嚴格的法定標準,以此防止工傷的認定過于草率,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有效保護絕大多數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完全有必要。畢竟,工傷認定不僅關系到用人單位的用工成本,也關系到國家社保基金的可持續支付,牽一發而動全身,對其設置嚴格的法定條件無可厚非。
不過,對工傷認定設置嚴格的法定條件,并不意味著工傷的認定只能機械適用法條。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工作方式、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都處在不斷地動態變化中,特別是線上工作模式的興起,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工作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墨守成規沿用傳統工作模式下的工傷認定標準,不但會人為加劇工傷職工合法權益的保障難,也會導致工傷認定糾紛的多發,浪費寶貴的行政執法和司法資源。
面對日新月異已經變化了的工作模式,人社部門不能固守工傷認定標準的狹隘文字含義,而應以“工作原因”為關鍵要素,實行工作原因推定原則,準確認定工傷,讓工傷職工的勞動權益不游離在法律的有效保護范圍外。
設立工傷保險法律制度,本意是為了更好保護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如果機械適用工傷認定標準法條,無疑有違“最大限度地保護工傷職工”的工傷保險立法宗旨。有鑒于此,在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出臺的司法解釋中,對工傷認定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都作了擴大化解釋,明確規定“其他與履行工作職責相關,在工作時間及合理區域內受到傷害”的情形應屬于工傷。在此背景下,人社部門應正確理解和適用工傷認定的法條,與時俱進地確保所作出的工傷認定契合立法意圖。
“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在傳統工作方式已經深刻改變、離開固定工作場所的“工作崗位”將越來越多的現實語境下,工傷認定的標準不應在原地踏步,而應當與時俱進。除了人社部門不能機械理解和適用工傷認定標準的法條外,立法部門也要與時俱進地完善法律。唯有如此,才能盡量建好工傷認定爭議和糾紛,使工傷職工權益保護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