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新知:GEP核算 提升生態文明精細度
【現象】前不久,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在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團隊建立了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方法,并以青海省為案例開展實證研究,為定量刻畫自然對人類的貢獻提供了科學方法。
這一研究成果表明, GEP核算可以定量揭示生態系統產品及服務提供者與受益者之間的生態關聯,并能為生態保護成效評估、生態補償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從而將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評價體系。
【點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評估綠水青山的價值,怎樣衡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效果和績效?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提出并倡導的GEP核算體系,旨在建立一套與國內生產總值相對應的、能夠衡量生態環境質量的統計方法。通過計算森林、荒漠、濕地等生態系統以及農田、牧場等人工生態系統的生產總值,來評價和展示生態系統的狀況。
何為GEP?研究者給出這樣的定義,即: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眾所周知,在衡量經濟社會發展上,國際社會已經有一系列較為成熟的評價體系。比如國內生產總值(GDP),用于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再比如人類發展指數(HDI),評價平均預期壽命、受教育水平與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狀況。然而,目前還缺乏評估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的支撐和福祉的核算指標。GEP的提出,正是填補這方面空白的一個嘗試。
近年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強力推進污染治理,到開展環保督察;從試點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到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政績考核體系,頂層設計日趨完善、制度建設綱舉目張,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建立起相應的宏觀指標,既可以作為量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也可以作為領導干部考核的定量指標,同時作為生態效益補償和自然保護、生態修復成效提供量化依據。從這個角度來看,開展GEP核算,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影響深遠。
評價標準的創新,為更好守護綠水青山打開了新思路,也提升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細化程度。這背后,折射出我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水平,也為全球生態治理作出了寶貴探索。相信隨著GEP核算體系走向成熟,并廣泛運用到生態環境評估、政策制定中去,將會產生更多正向激勵,助力美麗中國的藍圖變為現實。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0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