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半月談》報道,居家學習期間,一些地方的學校除了要求日常網課學習以視頻、拍照的方式交作業,還要求將顯示孩子多才多藝的“成果展”上傳到微信群。這些“別出心裁”的作品背后,是不少家長內心的無奈哭喊:“快被小學老師折騰瘋了!”
眼下,部分學校對小學生作業的技術難度要求越來越高,年級門檻越來越低。雖然學校鼓勵孩子鍛煉動手能力,拓展綜合素質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手抄報、短視頻、思維導圖等技術化作業大大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疇,難免淪為形式。“每次做幻燈片展示花費一上午,每天畫一張疫情人數統計圖要兩小時”,家長代勞尚且如此耗時耗力,遑論小學生們?一些孩子憑自己的理解獨立完成作業,結果被老師打回來要求重做,一些明顯是家長代勞的作業,卻被評為優秀作業。
思維導圖本是一種圖文并重的發散性思維訓練工具,近年來風靡各地小學。有的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將各科知識畫成思維導圖。事實上,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思維導圖比較抽象,并不容易理解。這些孩子們本可以用更簡潔的方式總結知識,卻被趕鴨子上架畫思維導圖。到頭來,不僅增加了學習負擔,而且起不了多大實際作用。這種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評價機制,嚴重打擊了孩子自主完成的積極性,助長了家長代辦作業的風氣。
家庭作業是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幫助學生檢查學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布置作業必須量力而行,充分考慮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能力范圍,確保孩子能夠獨立完成,學有所獲。如果一味求新求異,往往會舍本逐末,誤入歧途。當作業需要家長深度參與,甚至直接赤膊上陣,越俎代庖,孩子反而成為一旁的看客,不僅學不到什么東西,而且影響獨立學習能力培養。
此外,華而不實的作業,也大大增加了家長的負擔。雖然一些綜合拓展類作業,名義上不強制要求,學生可以自愿參與,但擔心給老師留下壞印象,多數家長還是會硬著頭皮配合。對于雙職工家庭來說,工作勞累一天回家還得幫孩子完成各種花樣作業,可謂不勝其煩。
2018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中明確指出,“科學合理布置作業。作業難度水平不得超過課標要求,教師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一些形式主義的作業設置,就屬于變相地給家長布置作業,應該予以叫停。廣大教師應端正態度,重新審視作業的意義和價值,切實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布置作業,使其真正成為孩子們的“加油站”“練兵場”。有關部門也應加強監督檢查,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厘清邊界,劃出禁區。
前不久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包括小學低年級不能學習漢字生僻字、繁難字,整個小學階段都禁止講授國際音標等,便于各地對照使用。同樣,家庭作業反形式主義,也不妨開出一份負面清單。有關部門應認真聽取教師和學生家庭的意見,明確各年級不宜布置的作業形式,從而規范學校教學工作,推動作業減負增效,理性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