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中英文網站7日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人會購買人造肉嗎?》的文章,援引美國人造肉食品公司Impossible Foods首席執行官帕特·布朗的話說,“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孫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煙”。
文章稱,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肉類制品消費國,并援引專家的話說,肉類加工業會對氣候變化帶來影響,特別是“中國對牛肉和豬肉制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長”,大量消耗肉制品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比如缺水、炎熱甚至亞馬孫雨林大火。
《紐約時報》影射中國人吃肉與亞馬孫雨林大火有關,這種含沙射影的指責在中國網民中引起了不悅!耙蛔寶W洲人和美國人都吃素吧”,“美國人均消費多少肉制品?”“論人均消費,歐美肯定在中國之上,牛肉消耗更大”……
實際上,按照經合組織的數據,美國年人均消耗牛肉26.7公斤,而中國只有3.8公斤。
而文章中提到的亞馬孫雨林大火,其原因很復雜,把它和中國人吃肉聯系起來顯得很牽強,既不顧事實,也顯得別有用心。
西方媒體這么做是明顯的雙重標準。提到雙標,不得不對比來看一下亞馬孫雨林大火和現在的澳大利亞大火:亞馬孫雨林大火發生的時候,各種譴責巴西政府腐敗不作為的標題充斥各大媒體版面;而澳大利亞大火發生的時候,盡管燃燒時間遠遠比亞馬孫雨林大火的時間更長,西方媒體卻只打親情牌,各種悲情畫面占據主要版面,比如小孩給袋鼠提供幫助等。
那么問題來了,按照經合組織的數據,澳大利亞年人均消費牛肉18.3公斤,排列世界前列,是否要為澳大利亞的火災負責呢?
每當發達國家發生類似火災時,西方媒體總是把他們說成是受害者,而類似的火災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時,西方媒體用的最多的觀點就是,政府的貪婪和腐敗造成了這一切。
在新聞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時代,應避免使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和博人眼球的圖片,因為新聞的非批判性消費會損害事實的真實性。
(原文首發于人民網葡文版,作者為葡文版外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