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14部門日前聯合印發了《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以推動職業院校面向社會廣泛開展培訓,服務擴大就業。計劃提出,到2022年要使職業院校成為就業創業培訓的重要陣地,開展各類職業培訓年均5000萬人次以上。
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利國又利民。于勞動者,參與職業培訓,提升職業技能,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多的出彩機會;于國家,大規模開展培訓工作,有利于紓解勞動者技能水平不高問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明確了未來三年的具體目標任務。在培訓數量上,明確今年培訓1500萬人次以上,并提出到2021年要完成補貼性培訓5000萬人次以上。此輪就業創業培訓工作,力度堪稱空前,任務何其艱巨,誰來擔此重任?無疑,全國各類職業院校是先鋒和主力。
敞開大門,面向社會開展培訓工作,對職業院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和培訓能力是一種考驗。經過多年迅猛發展,我國職業院校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質量都有了長足進步,但要承擔如此大規模的社會培訓工作,恐怕還是有壓力。用地緊張、資源不足、條件簡陋等是職業院校普遍面臨的困境,面向社會廣泛開展培訓工作,資源不足矛盾將更加突出。在這方面,廣州將有大動作,廣州科教城即將舉行開工儀式,一期將安排13所市屬職業院校(含技校)入駐。科教城建成之后,將極大改善廣州職業院校的硬件辦學條件,讓廣州職業教育如虎添翼。硬件要著力,軟件也要著眼,要讓軟件跟上硬件的發展水平。
有能力,還要有動力;有動力,才會有效率。積極開展社會培訓工作,職業院校有共識也有行動,但是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不充分現象,影響著動力釋放。有的院校教師承擔社會培訓工作不計入工作量;有的院校社會培訓教師分攤全日制教師課時津貼,挫傷了職業院校和培訓教師的積極性。激勵職業院校參與培訓工作,既要往池中注入“活水”,讓院校從中獲益,又要進行價值重塑、流程再造,讓參與培訓教師的價值得到體現。比如說,內部分配向承擔培訓任務的一線教師傾斜,將培訓服務課時量和培訓成效等作為教師工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允許職業院校將一定比例的培訓收入納入學校公用經費,等等。
職業院校和教師有動力,參訓人員也要有動力,兩者動力相匹配,才能獲得最大“功率”。現實中,參與職業培訓的參訓人員,很多是家里的頂梁柱,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即使有參加培訓的意愿,他們也未必能做到工作、參訓兩不誤。提升參訓人員積極性,一方面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落實職業培訓補貼、生活費補貼政策;另一方面要幫助技能得到提升的參訓人員拓展就業空間,盡快讓技能變現。
此外,新時代背景下的就業創業培訓,要更加接地氣,更加貼近現實。隨著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互聯網深入嵌入社會生活,社會培訓也要與時俱進,更多地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開展,讓內容更有針對性,對公眾更有吸引力。
大規模開展就業創業培訓是一個多方共贏的過程。對職業院校來說,更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能力得以提升、形象得到改善、地位獲得認可,都為職業院校大發展打開想象空間。各級職業院校要珍惜機會、精心謀劃、用心經營,做實做細做好此項工作,不負期望與重托。
(廣州日報評論員練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