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并且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當這種工具由石頭、紡紗機變為機器人,人類不僅要學會更好地使用它,還要學會更好地與其協作。未來已來。人機協同的工作場景,將催生大量對新興人才的需求,很多新的崗位在向我們招手,重要的是——我們要足以勝任。
眼下,機器人究竟有多火,從剛剛落下帷幕的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可見一斑——這場為期5天的大會吸引了近30萬人次來現場參觀,企業與項目簽約近100億元。另據日前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294.1億美元,2014年至2019年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2.3%。而在我國,這兩個數字分別為86.8億美元和20.9%。
機器人如此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人們對這個特殊產品的好奇——人們想了解,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甚至超越人類自身。
作為科技發展前沿的一個領域,又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機器人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而火爆的機器人產業背后,是人才需求水漲船高。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人才需求將達750萬,而人才缺口將達300萬;到202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人才需求將達900萬,人才缺口達450萬。
事實上,國家將發展機器人作為重點支持的方向,提供了不少利好的政策保障。但與高速增長的機器人產業相比,相關教育培訓機構仍處在摸索階段,對口專業的開設也剛剛起步,亟待深化產教融合,化解人才瓶頸。
機器人行業需要的人才,既包括進行機器人安裝調試、操作維護、遠程監控的一線技工,又包括具備機械、電氣、控制、軟件等多方面專業知識的研發人才,加快關鍵零部件技術的突破,提升機器人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還需要更多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比如在特種機器人領域,就需要兼具機器人和應急專業知識與技術的人才。
近年來,從工業機器人到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從汽車制造、電子產業的廣泛應用到醫療、養老、物流、航空等越來越多領域的試水,從單一功能的自動化設備到向人工智能方向發展,機器人應用的觸角不斷延伸。正如一位專家所言,起初是讓機器人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而現在機器人還能做人做不了的工作。從替代人的能力,到拓展人的能力,需要充足的高質量人才,來滿足機器人產業日趨多元化、更加高精尖的需求。
一個有意思的悖論是,人類一方面在努力使機器人變得“更快更高更強”,另一方面也會有一絲隱憂:越來越聰明的機器人會不會搶了我們的飯碗?業內人士給出了一個數據,過去40年,機器人對人類勞動力的替代率不到1%,而未來5到10年,這一比例將增加到30%。當越來越多無人工廠、無人煤礦、無人配送的出現,是否意味著很多人將失去他們賴以謀生的崗位?
專家預測,機器人可以替代一部分人工,但有些工作目前還替代不了。比如無人配送車可以送快遞到對面大樓,但遇到胡同這種復雜場景就不靈了。比如保安可以隨機解答問路,但尚未輸入此指令的機器人就做不到。當然,假以時日,這些問題可能都會隨著機器人的升級而迎刃而解——只是研發制造出更智能的機器人,無疑離不開人。
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所說,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制造業融合創新的重要載體,機器人仍然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新型傳感技術等快速發展,機器人將更趨智能化,具備自主學習、適應復雜環境等功能,而人機交互、人機共融將是大勢所趨。
制造并且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當這種工具由石頭、紡紗機變為機器人,人類不僅要學會更好地使用它,還要學會更好地與其協作。未來已來。人機協同的工作場景,將催生大量對新興人才的需求,很多新的崗位在向我們招手,重要的是——我們要足以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