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國家衛健委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指出,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多部門發布了《關于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范服務工作的通知》及《關于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范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今后,我國醫療機構要對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開展護理需求評估,并按老人的實際情況“分級”提供更細致的老年護理服務。(8月28日《北京青年報》)
當前,我國針對所有住院患者實行分級護理,醫生在給住院患者下達醫囑時,會根據患者病情及病人自理能力進行評估,給予特級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四種不同級別的護理,今后還會隨著病情變化進行更改。但到目前為止,老年人沒有專屬分級護理,在這方面,老年人和其他患者沒有區別。
針對所有患者的分級護理,無論分級方式還是護理內容,都圍繞診療展開,為診療服務,很少考慮老年人的特點與需求。但很多時候,比起多測幾次血壓脈搏、多更換幾次引流裝置等醫療服務,老年人更需要喂飯、盥洗、換衣、陪聊,這些生活照料、心理維護、陪伴等服務,原有分級護理鮮有相應內容。此外,原有分級護理只存在于醫療機構內,但老年人所需護理還存在于養老機構、社區、家庭等廣泛領域,需要老年人專屬分級護理來填補這些空白。
老年護理分級,可讓老年人得到更加細致舒心的護理服務。老人情況各異,有的身體活動不便,有記憶力減輕,有的失能或半失能,有的失智或半失智,有的則在身體和心理等方面都還可以,只是生活沒人照料。假如對他們的護理服務不作區分,就會導致老人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甚至出現服務與需求錯位現象。只有根據分類標準對老人進行評估分類,方能讓服務與需求精準匹配,讓老年人各得其所。
老年護理分級,也有利于機構和個人開展老年服務工作。沒有分級,機構和個人難以做到有備而來,服務人員也無法做好事先培訓細致分工,護理服務只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沒有分級,收費標準也不好拉開距離,機構和個人若遇到一位“麻煩的老人”,就會覺得不劃算,這樣就難免出現挑選老人等不良現象。商業保險機構在開發護理商業保險時,也難以做到區別對待,導致商業品種單一,甚至只能按照老人的最差狀況來設置保險規則。實現護理分級后,就可以分級來制定不同的規則,提供差異化的服務,許多問題將得到迎刃而解。
但分級容易,服務難。怎么分級,只是做好老年護理服務的第一步,根據分級提供對應服務,才是分級護理的關鍵。分級之后,服務需求就會得到量化,老年護工短缺現象將得到進一步凸顯。可以說,老年護理分級不僅是提供差異化服務的行動指南,更應該成為老年護工隊伍的培養指南。唯有解決了護工短缺問題,老年護理分級方能從紙上走向現實,變成具體的護理服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