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江蘇省蘇州市統計局一份函件在社交平臺流傳,函件顯示,2018年蘇州機關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為180227元,折合到每月為1.5萬出頭。蘇州市統計局工作人員告訴大白新聞,函件所示數據屬實,但公務員的工資已包含公積金。(光明網8月7日)
提及公務員工資,許多在企業工作的人會嗤之以鼻。尤其是國有企業以及民企中的房地產行業、證券投資類行業,都會對公務員的工資表示鄙夷。然而,當蘇州公職人員年薪平均超過18萬的數據披露出來之后,網友們不淡定了——既有鐵飯碗,又有高薪,還有升職空間,這樣的好待遇是不是只有體制內可以擁有?
年薪18萬,即便包括住房公積金,放眼整個社會也是一個相對較高的數據。這個對比,首先來自于這份函件中的橫向對比:一是國企為87000元,二是事業單位為144500元。同樣屬于體制內,機關單位為什么要比事業單位以及非私營企業高出那么多?這是第一個對比的維度。
第二個對比維度,是蘇州市2018年平均工資。數據顯示,該數據為每月7213元,即平均年薪為86556元。通過與這個數據對比,蘇州市機關單位工資已經是社會平均工資的2倍之多。這可能是引發廣大網友不滿和質疑的另一個因素。
任何一個單位、任何一種職業的工資,都需要放在一定的環境和范圍內進行比較。如果是面對蘇州的高房價,那么,我們希望所有人的年收入都超過20萬。但是,僅僅機關單位高,事業單位和國企低,民營企業更低,這種現狀就一定會引發質疑。或者說,無視當地的平均工資以及其他同類別單位的工資水平,其實是一種“領導先走”的特權思維。“包括公積金”的解釋顯然不足以消弭公眾的疑慮。
公職人員的工資,最重要的關乎兩件事情,一是透明;二是公平。所謂“透明”,就是每一次漲工資,都要在陽光下進行,漲多少、依據是什么、為什么要漲,都要讓納稅人看得明明白白;所謂“公平”,就是機關和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都應該一視同仁,不能有行政編比事業編更加優越的錯覺。
公職人員的工資,也應當納入收入分配改革的范疇。即拿財政工資的機關與事業單位群體、國企員工、在民營企業工作的群體,都應該拿什么樣的工資以及有什么樣的制約機制,體制內的應當如何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GDP以及財政收入實現掛鉤,民營企業的打工者是不是真正擁有了協商工資、集體談判的權利……所有這些,都是收入分配改革最需要解決的原則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