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民生觀:讓愛心“雪球”越滾越大
讓愛雙向流動,讓善行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溫暖更多人
最近,一位浙江理發師吳元渺和一支志愿服務隊“火了”。
吳師傅從業之初,就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周一天專為老人、殘疾人、軍人免費理發,就這樣,從1997年到2014年,共堅持了17年。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8年開始,吳元渺突然患上了一種腦部疾病,他瞞著別人四處求醫,身體卻每況愈下,2014年,他告訴別人自己“要去北京發展”,隨后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
其實吳元渺并沒有離開,而是被老顧客張海林夫婦留在家里護理著。后來這件事被街道和政府部門了解后,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幫助吳師傅治療,并且成立了一支20多人的志愿小隊,將吳師傅的愛心理發事業繼續傳承了下去。
愛心奉獻貴在堅持。吳師傅的事跡之所以動人,并不在于他做了多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免費理發這件事聽起來簡單,但一做就是17年卻不容易。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吳師傅用17年的點滴付出,讓愛匯聚成汪洋大海,滋潤了6萬多名群眾的心田。日行一善,成效有限;長期堅持則會有大改變。
愛心奉獻是條雙行線。愛的單方向付出是一種善舉,但懂得回報的雙向交流更能讓愛心之燭永明。滴水之恩,自當涌泉相報,這是張海林夫婦用行動印證的信條,也應該是我們對待他人愛心的應有態度。吳師傅和張海林夫婦實際上結成了對子,形成了愛心循環,讓人動容。接收愛,珍惜愛,回饋愛,讓愛雙向流動,讓善行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溫暖更多人。
愛心傳遞也需社會動員。愛心實現自發傳遞,如一支蠟燭點燃另一支蠟燭,固然是好的;然而,過程往往也是慢的。社區組織發現之后,善加呵護,助以好風,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善心之火就能更快形成熊熊之勢。從志愿者到“志愿對”到志愿隊,愛心由點到線到面,愛心“雪球”滾動的速度就更快了。
一個人的愛心燭光,雖然溫暖,終究有限。若大家伙兒齊心協力將燭火傳遞,必能長明不滅,照亮整個社會。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9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