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7月4日,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青年教師、副教授肖育眾被發現暈倒在實驗室,送醫院搶救無效去世。在其發生意外的5天前,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青年醫師王輝逝世;7天前,河南省腫瘤醫院乳腺科醫生張恒偉去世……
短短幾天時間,就有3位醫生猝死,悲劇連續上演,令人惋惜。更讓人痛心的是,他們中年齡最小的年僅31歲,最大的也才48歲。據媒體報道,3位醫生的去世,都和心血管疾病相關。在媒體對他們去世前狀態的還原中,“連續加班”“工作繁重”等字眼也多次出現。
繁重的工作和壓力確實是壓垮青年醫生的一個重要因素。醫生是公共健康的“守門人”,但無法守護自身健康,不少人的身體狀況長期亮著紅燈。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2014中國醫生執業狀況調查》顯示,在7000多名被調查醫生中,九成人表示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近一半的人感覺“非常累”。同樣由該協會于2016年發布的一項關于中國醫生的健康調查報告顯示,63.6%的醫生健康指數不及格,35歲以下的年輕醫生健康狀況尤為讓人擔憂。更有調查指出,中國醫生是猝死“重災區”,30至40歲人群發生意外的概率也相對更高。
一份份冰冷的報告,是以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現實的生活為注腳的。有人將醫生比作水手,雖然他們會游泳,但在他們的認知里,永遠都是把病人的安危放在自身安危之上。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接過的,是一份份沉重的生命之托,辜負不起。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青年醫師王輝捐獻眼角膜的消息成為熱點,江蘇常州二院醫生曹翔連續工作32小時后癱坐在病房走廊的照片刷屏,正是社會情緒的一種反應,其中有感動,有敬意,更有關心和關注。
醫生群體令人心憂的健康問題,與其職業特點有關。他們沒有固定的時間表,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為了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需要不斷學習,在職業發展上保持臨床和科研齊頭并進已屬不易,此外還有生活的壓力需要扛著。當前優質醫療資源仍然稀缺,雖然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家庭醫生制度,但目前部分基層醫院仍難以滿足患者需求,這直接導致大醫院醫生負擔過重,時而爆發的醫患矛盾也讓一線醫務人員承擔著較大的精神壓力。
沒有一支醫療隊伍可以在超負荷的狀態下持續向好運轉。醫生的健康權益理應得到重視并得到充分保障。這有賴于合法保障醫生的休息權利,提高醫生的相關薪酬待遇,為醫生提供良好的職業環境,在全社會涵養尊醫重衛的氛圍。要讓醫生的合法權益得以落地,也離不開醫療衛生體制的深化改革,比如持續推動醫療資源的下沉、建立適應該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等。
這些肩負生命重托的“水手”不應總是以悲情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每一個醫生的離開,都是社會的損失。我們不能總是在高考季醫學專業受冷落的時候發發感慨,也不能自滿于在看到醫生敬業奉獻的新聞時點個贊。讓醫生不失守自己的健康,需要堅實而具體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