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債還錢,本是天經地義之事。不過有媒體報道說,在山東濱州,包工頭王際堯為討要政府拖欠的工程款,竟耗時十幾年之久,直至他因病去世3年,仍被拖欠150多萬元的工程款。
借錢欠債本是常有之事,但談到討債要錢上,那說法就很多。就現實來看,私人欠債不還,相對來說好辦一些,告到法院、強制執行、納入失信名單……當然,民間也有民間的辦法,不過有些辦法不提倡,也就不多說了。但是政府欠債不還,討要起來就非常麻煩。原因嘛,一是政績觀的問題,一屆政府一套政策,一任領導一個想法,一旦主要領導干部變動,相關工作的延續性就受到影響,而后任者對前任工作期間遺留下來的問題往往態度消極,推諉扯皮,甚至出現“新官不認舊賬”的情況。還有就是“關門打狗”,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時說得天花亂墜,可企業資金到位、項目啟動后,完全變成另外一副面孔。就算是打官司要錢,許多時候,政府的特殊身份也會成為司法程序中一道無形的墻,將公正阻隔在執行的關卡外,無法從根本上遏制地方政府欠債不還的沖動與慣性。
眾所周知,借錢需要有抵押,要么以物質財產作為抵押,要么憑信任作抵押。那么,政府欠老百姓錢是靠什么來抵押呢?是政府的公信力,是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擁護和支持。《論語》有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對政府部門來說,誠信是政德建設的重要一課;而政務誠信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對其他社會主體誠信建設發揮著重要的表率作用和導向作用。要知道,政府公信力一旦“破產”,關系到的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經濟借貸問題,還是關系到政府信譽和干部形象的作風問題,影響社會風氣和民心所向。
山東濱州這件事,小馬飛刀以為很快就會解決。因為無數事實告訴我們,每次發生的政府成老賴被媒體曝光之后,拖欠的問題立馬了斷,但依靠的卻不是法律,而是輿論的圍觀和來自上級部門的壓力,這不是正常解決問題的渠道。全面依法治國,各級政府既應當是執行者,也應當是推動者,只有這樣,才能捋順政府的角色定位,再塑政府與公民的正當關系。小馬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