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達人”王女士平日感覺不適,習慣自行在家搜索內容進行“診斷”,感覺效果還不錯。近日,她自診后被嚇得不輕,到醫院后才知是虛驚一場。
隨著一些在線診療平臺的出現,一些醫生、專家線上坐診,網友通過這些平臺以免費或付費方式進行病情咨詢、尋求治療的建議等等,都屬于網絡問診的范疇。和傳統到醫院看病相比,網絡問診最大的特點就是足不出戶就把病給看了。
別小看了這樣的區別,對部分患者的吸引力卻很大,正如有網友所說,我在遙遠的老家,專家在北京某著名大醫院,隔著好幾千公里,如果我上門去看病,一則不一定能掛到專家的號;二則舟車勞頓,還得住宿,大大提高了看病的成本,但是見到醫生,在短短幾分鐘的交流中,所得到的建議和在網絡上也差不多,如此算來,網絡問診確實大大降低了患者看病的成本。一些醫生利用閑暇時間通過在線診療平臺回復患者的問題,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體現了自身的價值,兩全其美。
但是,用醫生的話說疾病種類實在太多,癥狀表現也太多,同樣的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會有不同的癥狀表現,而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也會有相同的表現,所以其中部分疾病通過傳送患者的檢查報告、癥狀圖片或者患者描述,確實可以幫助醫生確定疾病,找出病因,然后給出下一步診療建議。
但是還有一些疾病,還是要和患者面對面交流、觀察、觸摸,尤其是一些外科疾病,不能簡單通過描述來判斷病情,比如患者說肚子疼,那么哪里疼,他根本說不準,不同的痛點、痛感意味著不同的病情可能。即便一些在線診療平臺也表示,網上問診得到的醫師回復,只能作為建議和參考,而不能作為正式診斷依據。多數在線醫生給出咨詢意見以后,也會建議患者到醫院再去看醫生。既然如此,患者最好只是把網絡問診的結果當做一種參考,而不能把其視為自己到醫院求醫問藥的代替品,那樣可能會耽誤自己正常的診療,不利于身體健康的恢復。
說到底,網絡問診有它的優勢,但至少在目前階段,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求醫問藥,患者必須對此有清醒而理性的認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