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第15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上,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向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發問:“我國多年來一直是政府財政收入增長最快,其次是GDP的增長,最后是老百姓收入的增長,老這么下去我以為中國永遠變成不了內需拉動的國家,不知道樓部長您怎么看這個問題?”樓部長對此回應:“如果能出現您說的這種現象的話,我就太高興了,沒那回事!
如此一問一答、一憂一樂,反映出兩者不同的角色站位與思維偏好,問者以民生視角道出了老百姓的憂慮,答者從部門角度說出了樂見財政向好的期待。對樓部長的回答,我們無可厚非,作為財政部長當然希望財政收入增長越快越好,更何況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央財政收入去年一度出現負增長。
老百姓的收入跑不跑得贏CPI、GDP、財政收入的問題一直是熱議話題。多年來老百姓收入的增速滯后于CPI、GDP、財政收入的增速,從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間,GDP增長3.6倍,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增長4.5倍,增速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多。但從統計數據看,近兩年情況有所好轉,2012、201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跑贏了CPI、GDP。
統計數據并不直接傳遞百姓感受。人民網曾做過網上調查“人均收入跑贏GDP你感覺到了嗎”,91.4%的參與者認為“沒感覺”。不管老百姓是否有感覺,把人均收入與CPI、GDP、財政收入等指標做宏觀比較還是有意義的,跑贏了CPI表明老百姓收入沒有貶值;跑贏了GDP表明老百姓的收入跟上了經濟增長速度,而跑贏了財政收入則表明老百姓分享了經濟發展的成果。
然而,恰恰老百姓的收入增幅總是遠遠低于財政收入的增速,這一現象至今仍未扭轉,當然不排除其間個別月份人均收入增幅高于財政收入增速的偶然!傲鴤髦局畱n”并非希望CDP、財政收入下滑,而是急切期待老百姓在國家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增長中分享更多蛋糕。
經濟發展了,就業率就會提高,老百姓才會更有錢;財政收入增加了,公共空間才會更豐富,社會保障也會更健全,老百姓才敢花錢,內需也就激發了。而且,財政收入增加后政府投資相應加大,財政“乘數效應”刺激經濟增長,形成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加速的良性循環。這也就是“樓繼偉之樂”的緣由。
當前,總體經濟形勢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財政收入告別高速增長期是必然趨勢,面對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還是得靠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增長作支撐。因此,“柳傳志之憂”與“樓繼偉之樂”并非對立,“樓繼偉之樂”可以消解“柳傳志之憂”,但中間得有一個前提:將財政收入更多地真正用于民生。
民之所望是施政所向,民之所需是財政投向。貼近民生的GDP和財政,縱然增長再快,老百姓也不會擔憂。如果財政支出大量用于“三公消費”,那么再多的錢也會被揮霍掉;如果用于民生的財政支出被雁過拔毛、“跑冒滴漏”或被腐敗分子盯上,老百姓也就分享不到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