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5歲的寧波鄭女士趕公交車時不慎摔倒,骨折舊傷復發無法起身,路過者多是看一眼之后就匆匆離去。鄭女士大喊“我是本地人,是我自己摔倒的,誰幫幫我”,但喊話20多分鐘仍然沒有人上前幫忙。(據2月17日《現代金報》)
每每面對這樣的消息,真的讓人感到痛心。也許有一天,我們自己就是那個需要救助的人,試想,當自己遭遇意外需要他人幫助時,遭遇類似情形,心中又該作何感想呢?“摔倒者呼救20分鐘無人理會”的尷尬情形,又何嘗不是向大眾發出的呼吁呢?因此,希望我們都能夠進一步呼吁公眾能夠強化公德意識,同時,也倒逼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盡早出臺相應舉措,通過科學有效的制度來為公眾的愛心與善舉進行“撐腰”。
按理說,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等行為乃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面對需要救助的人,絕大多數的公眾應該會毫不猶豫地伸出熱情而溫暖的雙手實施救援。那么,既然如此,為何又會出現“摔倒者呼救20分鐘無人理會”的尷尬丑態呢?事實上,并非公眾缺乏愛心與善舉,只是,近年來,形形色色訛詐事件的發生,讓更多公眾在行善時產生了戒備心理。
試想,當好心好意對他人進行施救時,不僅未能換來對方一聲真心誠意的謝謝,甚至可能遭遇對方的訛詐時,勢必會極大地挫傷公眾的行善熱情。
也正是最近幾年此類意外事件的頻繁上演,一些地區或者部分高校及時出臺相應政策,為勇于行善而受到訛詐的百姓進行“撐腰”。可即便如此,越來越多的公眾仍然會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加之社會上仍有少數人總是想法設法“碰瓷”,這樣一來,才會最終導致“摔倒者呼救20分鐘無人理會”的鬧劇。
無論如何,面對如此令人心寒的一幕,想必我們每一位公眾都應當好好反思。首先,我們都應當自覺地從我做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公民,面對他人需要救助時,我們不要心存冷漠,而應當盡己所能給予他人幫助。另外,對于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來說,還需要通過更多的形式來引導公眾增強公德意識,并通過出臺更多有效制度來呵護公眾的愛心與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