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法院網官方微博“京法網事”消息,北京海淀法院昨天上午對被告人李某某等五人強奸一案進行公開宣判。法院認為,五被告人犯強奸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指控罪名成立,五名被告人的行為系輪奸。
公眾可以松一口氣,此案件隨著宣判而告一段落,半年多的輿論發酵,也會隨著宣判而告一段落。我們遺憾李家教子無方,致使年輕人被司法制裁,但冷靜看待此事的前前后后,輿論在發酵過程中,釋放出了強大的監督能量。在沒有宣判之前,不少人擔心:這些監督能量既可以成為司法公正的正能量,也可以成為影響司法獨立的負能量。不僅是對此案件審判的擔心,更有對未來的擔心。因為公民的監督權會不會影響到司法獨立與司法公正,事關法治社會的未來,也事關公民社會的未來。宣判結果應該讓公眾及社會輿論放下心來。
我們沒有淡忘“鄧玉嬌案”的前前后后。當“鄧玉嬌案”成為公共事件之后,公民的監督能量得到悉數釋放。當時,有人擔心,輿論監督是否會影響司法公正。因為司法公正的前提是“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樣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其實,公民監督與輿論監督的真實目的是,在“鄧玉嬌案”中實現司法公開、司法公正,司法理性基于公正、公開、透明,在民眾的監督之下,還當事人以公道。在社會日趨成熟的今天,不干預司法已漸成公民自覺,監督權力不能干預司法也漸成公民共識。
輿論發酵與司法公正的關系,不是零和博弈,也不是非零和博弈,而是呈現正和博弈。首先,輿論監督需要司法公正的土壤,需要司法的有力保護,動輒“被跨省”,司法打壓輿論監督,輿論監督就會受到傷害;與此同時,司法公正需要輿論監督護航,正如有關觀點所認為的,輿論監督通過促進法院審判與執行過程的公開透明,恰恰使得那些干擾司法公正的力量難以有所作為,從而為法官捍衛法律尊嚴、堅持公平正義,提供了有力支持。由此可見,兩者不構成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
輿論監督促進司法公正需要有更可靠的制度保障。司法公開有利于實現司法公正。司法獨立也是基于公正、公開、透明,在民眾的監督之下,在公平的天平之上。對于重大案件或重大公共事件,司法主動接受輿論監督應成為一項制度。接受輿論監督要有制度誠意。唯有制度才能鎖定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正和博弈。我們知道正和博弈能夠產生一種合作剩余,這種合作剩余不僅讓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受益,更讓公民社會與法治社會受益。
此案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悲劇,但是通過這個案子,我們能看到輿論監督的力量,能看到法制與輿論在各自領域的堅守,從法制角度,我們需要這樣的輿論監督,這在當前是消除權力干預司法的最有效手段,沒有之一。